August 2010

回到未來的Nike夢幻號波鞋

還記得電影「回到未來」中這一幕嗎? 想當年,這對無需鞋帶,一按掣便懂自動按你腳型索緊的Nike波鞋,真的是當年不少年輕人的夢幻號哦。 根據科技網Engadget的報導(原文),原來Nike最近已就該設計申請了專利,正在設計一款類似電影中情節的無鞋帶「一按即自動索緊」波鞋,看看這專利設計圖,你就知今次Nike真的要來玩認真。 未來的世界,真的愈來愈好玩。

品牌故事—Nescafe + Espresso = Nespresso

說起Nestle(雀巢公司),很難你不會聯想起Nescafe(雀巢咖啡),這近乎已成了即溶咖啡代名詞的產品。 還記得多年前我到印度旅行,探望某位當地朋友時,他家裡的管家一見到我,便問我:「先生,要不要來一杯Nescafe?」(受英國文化影響,印度其實是一個以喝茶為主的國家,但見到外賓,這位朋友可能又刻意問我要不要喝杯咖啡) 當我看見他用高貴的銀器塘瓷茶具奉上一杯咖啡,同時又小心奕奕給我的咖啡倒入熱牛奶時,我還以為咖啡在印度真的是泛稱為Nescafe,但當我再問清楚,我才赫然醒悟,哦,原來那是如假包換的Nescafe雀巢即沖咖啡。 後來,在其他東南亞國家,我也有過類似體驗。「要不要來一杯Nescafe?」有點像廣告語,但其實卻真有其事,意思等同「要沖杯(即溶)咖啡給你嗎?」。 可見Nescafe是十分之普及化的產品,所以當大概十年前左右吧,當我聽聞Nescafe打算進佔高品位市場,推出了Nespresso這品牌,初時,我真的有點不以為然。 試想想,向來只有高檔品牌推出平民化的副線產品,擴大市場佔有,試問有多少個平民產品,能一登龍門入大雅之堂兼且走高級的小眾路線? 當然,這只是像我此等世俗人的膚淺看法,反而,高檔品牌出低檔副線,因而削弱自身品牌資產(Brand Equity)者大有人在,反之,不顧一切逆流而上,捨普羅市場走高檔小眾的,反而可能會打開天空,另闢新機。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,雀巢公司旗下有6,000多個以走大眾化市場為主的品牌,但這針對高品位小眾市場的Nespresso,卻是目前公司旗下最賺錢的品牌之一。 簡單來說,Nespresso這品牌名字就是Nescafe + Espresso這組合,享用Nespresso,你先要買一台Nespresso咖啡機,一般而言,最小巧的那個入門款式,大概二千多港幣,這其實已足夠一般家庭或辦公室使用。然後,你就可以隨個人口味,從他們16種口味的咖啡囊中,選出最合自己口味的。 基本上,沖泡一杯Nespresso的Espresso,毫無難度,只需加水和放入咖啡囊,按一個掣,半分鐘就弄好,真的是小學生也懂操作。 事實上,這隻懂得生金蛋的金雞,2009年的營業額為28億美元,而那些色彩繽紛的小咖啡囊,去年全球售出超過55億個,我最少也貢獻了300個以上吧。 這說明了什麼道理?小眾圈也有大市場也。 隨波逐流投入所謂兵家必爭之地,在最擠擁的市場爭佔所謂的市場佔有率,你會浪費更多彈藥,除非你是李嘉誠,有充裕資金和人家鬥到最後,成為少數生還者後你便可以一統江湖氣吞天下。 可現實狀況是,大部份品牌的結局,多半只會永遠淪為半紅不黑,甚至於此洪流中遭人淘汰。 在香港,Nespresso最初進入市場時,並未有如大部份品牌般大賣廣告,反而集中主打口碑行銷。專向老外較多的甲級辦公室埋手,搞試飲活動,有興趣者,更可安排免費借機試用一兩個月,但咖啡囊當然要自行購買。 然後,又開始在一些時尚生活店或書店一類的地方,擺其臨時展銷角落,繼續主打試飲。Nespresso那些小巧的咖啡機,設計十分精緻,放在時尚生活店如City’super一類的地方,絕配。 因為產品實在好得無話可說,試飲這招必然湊效。每次遇上,既吝嗇而又一直未拿得定主意的我,一定會試飲(起碼)一杯。 後來,我那位體貼的太太見狀,便在某年的聖誕,買了上面這個型號的一台Nespresso咖啡機給我做禮物。我相信,這也可能是很多朋友購買的小故事。 近年,Nespresso開始進駐一些高檔購物中心,開設所謂的Nespresso Boutique,售賣咖啡機、咖啡囊及其他配件,但依然貴精不貴多,在香港,便只有在ifc2及Elements的兩家。 我平均一至兩個月便會到ifc2那家進貢,補倉入貨他們的咖啡囊,我只需告訴我的電話號碼給Nespresso Boutique的店員,他/她便可以將我從前入貨的紀錄找出來,幫我照單執貨,十分方便。 當然,入貨期間,我通常又會行駛一下作為顧客的福利,「免費」試飲一下某某新口味的咖啡囊。事實上,Nespresso的咖啡囊平均只需$4-5一個(價錢因口味而異),但質素已媲美Cova,實在平宜。 算了,說得太多,人家可能會以為我收了Nespresso的稿費,但其實,我真的是一個每個月也奉上真金白銀,如假包換的忠實顧客哦。

品牌故事—Zappos貼身企業文化

讀過不少有關Zappos的報導,讓我成為了這公司的小紛絲,我更自動向他們表白,給人家的Marketing Director寫了個電郵,轉個頭來,人家不僅馬上回覆道謝,事隔數天,我更收到該公司每年推出的Zappos Culture Book。 Delivering Happiness是Zappos老闆Tony Hsieh的新書,我前天在HMV買了一本送給剛創業的太太,她馬上讀得津津樂道。 忽然記起,去年年底我在信報發表過一篇有關Zappos的文章,雖然姍姍來遲,但相信還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。 原文刊於2009年12月15日【信報】經管錦言專欄 Zappos貼身企業文化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Zappos這家全美最大的網上鞋店,今年年頭首次打入由《財富》雜誌選出的「一百大最佳職場」,一登龍門即排名第二十三位,近月又傳來網上商店亞馬遜的併購消息(執筆之時,據悉此交易最後以12億美元超預期金額成交),令這家已經氣勢如虹的公司,人氣旺上加旺。 Zappos的服務只限於北美,筆者尚未有機會光顧,不過,去年找Twitter的營銷案例,無意中便引起對Zappos這公司的濃厚興趣。因為Zappos的CEO 謝家華(Tony Hsieh),本人正是一名熱心推動Twitter文化的用家,執筆之時,他的Twitter戶口至今已累積了超過一百五十四萬名追隨者(Followers)。 但不要以為謝家華搞的是個人崇拜,究其因由,其實是Zappos這公司倡導一種平等、開放及親民的企業文化,而相關的社交媒體如博客及Twitter等又正好與其不謀而合,於是,Twitter這平台便成為了這位年輕的CEO(現年三十五歲),積極與上下員工、顧客以至網絡社群的草根階層的溝通途徑,為了研究他的企業文化,我亦成為謝家華過百萬Twitter追隨者的其中一人。 首創「趕人費」 Zappos肯定不是第一間在網上經營的鞋店,網上商店亦多如恒河沙數,那為什麼這間寂寂無名的小公司,可以在十年內急速成長,做到年營業額達10億美元、穩佔全美網上鞋店的四分之一市場,以至獲得網上商店龍頭亞馬遜青睞?我到網上東找西找,找來了大量有關Zappos的資料,最深印象不是他們售賣的產品如何多樣化,亦不是其電子商貿的系統如何高科技,反而是這家公司有點另類兼帶點嬉皮色彩的獨有文化。 對於講求實事求事的中國人社會而言,多少總會覺得企業文化是奢侈品,部分國際企業的香港支部,即使在接待處前張貼一大段字的企業格言,但接觸過其員工,十居其九仍讓我感到的是口號多於行動,魂不附體的多。 那Zappos呢?在其品牌下的口號是Powered by service,我就由他們如何招募新員工說起吧。由於對客戶服務的重視,首先,那管你是高層及前線服務的新招聘員工,都一律要接受一個為期一個月的密集式培訓,完成過後,Zappos會給所有人兩個選擇,一、成為正式員工 ;二、除了一個月的工資,另即可拿走2000美元獎金,無條件地離開。 天下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我不是說笑,Zappos的確會發放真金白銀,「利誘」剛接受完培訓的員工離開。除了基於對Zappos獨有的企業文化充滿自信,此舉更是為了要篩走一些對其文化未能完全認同的員工,因為謝家華深信,只要你是衷心投入客戶服務的,接受過他們的培訓後,你才不會受這2000美元獎金的「利誘」。 你猜有多少人會先要現金「橫財」?根據謝家華說,要現金不要現工的,平均不足3%。留下來的97%,大都成為了Zappos的忠心員工,企業流失率極低,所以這2000美元的「趕人費」,絕對值得。 網上買鞋,是否合穿往往是消費者心理的一大障礙,如果你在Zappos訂鞋,除了不合穿可以免費退換外,Zappos索性一次過寄兩雙不同尺碼的給你,合穿的那對留下,不合穿的可以免費退回,郵費由Zappos承擔。對於培訓客戶服務熱線的員工,Zappos亦自有一套,他們會先叮囑員工戒除一般典型客戶服務熱線人員的「急驚風」答問惡習,以客戶的用戶體驗與溝通過程為先,效率速度為次,重質而不重量。更教人意想不到的是,當Zappos沒有客戶所想購買的款式或尺碼時,根據其內部指引,若競爭對手的網站有該產品存貨,Zappos的客戶服務員會毫不猶豫地將生意介紹給人家,所謂的典型Zappos文化,莫過於此。 緊貼網上社群 除了一流的客戶服務及優良產品外,由於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媒體進行客戶溝通,即使廣告欠奉,Zappos卻成了社交媒體界的寵兒,滿意的消費者將無數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,廣泛地在其網誌與無數人分享,於是成為了口碑營銷。更重要的是,Zappos的收入來源,75%來自回來光顧又光顧的舊客戶,每位新客戶平均消費112美元,「回頭客」則有143美元,與大部分營銷人員搶客為先的哲學,大相徑庭。 有關Zappos文化的故事,早已收納在各大商學院作為案例研究,諸君大可上網找找,篇幅所限,恕不詳述。但最後我可分享的一個個人體驗,較早前,當我在網上找有關網上商店的案例研究時,找上了Zappos營銷總監的聯絡,於是發了一封電郵過去,表達我如何欣賞其公司別豎一幟的企業文化,亦順便表明來意,問他能否分享一下其PowerPoint演說,意想不到,不消兩個小時,他已經給我回覆,除了告訴我那裏可以下載他那個PowerPoint檔案外,他更告訴我,若想了解Zappos文化,大可從他們每年推出一冊的Culture Book(文化冊子)開始。 初時我還以為這只是公關式的禮貌回應,但由於我是透過公司電郵和他聯絡,電郵附有公司地址,不消五天,便收到一份UPS的包裹,內裡正好有這本2009年的Zappos Culture Book。對不起,內裡沒有太多企業高層的說教內容,在這三百四十八頁的硬皮書冊,內裏文字及圖片全由Zappos的高中低層員工提供,我覺得這是企業文化的最佳教材。 我公司的CEO亦有類似體驗,但他更加直接,發了封電郵給謝家華,不消三天,他便收到UPS包裹,比我快了兩天。CEO行動要比員工快,這可能又是Zappos文化的另一典範。

Sony alpha NEX-5植入音樂錄像的催淚廣告

過去兩三個月,我一直在心大心細,考慮著應不應該買Sony NEX-5,最近看完這個廣告,我又真的心動了多一點,我想,這就是所謂廣告的效應吧。 一般邏輯你會認為電子產品是理性消費,廣告中對產品解釋得愈清楚愈好,但其實不然,有些時候,人的理智往往會被情感打敗,廣告,其實又不用解釋得太多。 http://www.sony.jp/ichigan-e/message/ 除了香港的那一輯廣告外,我最先看到的,是由淺野忠信和北川景子主演的「Focus Your Love」篇,見都這個Love字,驟看我本來還以為又是那些老老套套的愛情故事,但其實不然,整輯廣告兩位主角零交流,只是各自交待他們分別使用的NEX-5和NEX-3的體驗旅程,淺野忠信以一個遠足旅人的裝束探索大自然,北川景子則回到小時候成長的故鄉懷緬一番。 「Focus Your Love」說的原來不是愛情,是世間美好的至愛事物,情感不做作,產品不硬銷,很到位。廣告主題曲是JUJU重唱My Little Lover的名曲”Hello, Again~昔からある場所~”,原曲是這樣的。 My Little Lover的原唱較為輕快,交到JUJU手上時,情感演繹與編曲讓此曲好像變成了另一首歌,在廣告內出現的時候只覺動聽,但後來看了此曲的PV(Promotion Video),配合了感人畫面,一個不留神,天,這居然變成了催淚彈,潛移默化中,Sony NEX-5這產品及Sony α 的前半生—Minolta的古董機亦有被植入於故事情節中,不知不覺間,這產品的討好形象已進入了你的潛意識,說起來有點像《潛行凶間》 INCEPTION內的情節呢。 說回這PV,故事其實相當簡單,說的是一位古稀老人,重回昔日年輕時代與戀人相識的故地,手中拿著發黃的舊照片和相機,然後就是與這愛侶一起成長、結婚、生子等一幕幕美好的回憶,到最後,愛侶終老離去,只留下這位老伯和這些照片留下來的美好回憶,仿佛在老伯的記憶中,愛侶最美麗的一面,永傳。 我不想說些像「看完不哭是冷血」這類難聽的說話,但我在微博和Facebook分享完這廣告後,大部份人的回應都是(淚)呢。 國內朋友可以看這版本。

論盡女人經 Lady 3.0

在家裡,我排行最小。 我有五個姊姊,小時候家裡還有婆婆,以及和我大姊年紀相約的姨姨,家中有一條小狗,也是乸的,至於我阿娘就當然是女人啦,所以說起來,我真的從少就在女人堆中長大的,女人經嘛,小時候由未懂事開始,已偷聽過不少。 那麼我很了解女人嗎?哎喲,那又不大見得。但我可以肯定,如果我能夠如Mel Gibson在What Women Want這電影內的那個廣告人角色Nick一樣,能夠「偷聽女人心」,香港廣告界這江山,我可以贏到的,肯定不止一半。 為什麼呢?因為相信不少女士們也承認,女性是天生的樂觀消費者,天性比男士更喜歡買東西,買起來亦夠恨夠爽快,無需道理無需藉口。所以呢,一般而言,我要再三強調,是一般而言,女性消費者的錢真的比較好賺。 更何況,我自十八年前出道做廣告以來,面對過的廣告客戶中,十居其九都是女性,香港的營銷界,幾乎是一個母系社會的小縮影。 上個星期二,我出席了由香港互動市務學會主辦的一個營銷講座,當日的主題為Lady 3.0,泛指新一代獨立自主的女性,她們如何透過互聯網及社交網絡,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,或者是作為她們工作上的主要平台。 當日的主講嘉賓清一色女性,我男人老狗一名,當然沒有我份,雖然平日我說話多多,但那一天,我卻乖乖地負責做司儀。 上半場,先有立法會議員陳淑莊、藝人兼網上商店主腦袁彌明,以及化妝師兼模特兒王穎,三位女士雖然在工作崗位上南轅北轍,但卻同樣善用了社交網絡如Facebook、YouTube及Blog等,作為工作上的宣傳、溝通與互動。個別發言後,我亦馬上主持了一段與在場觀眾互動的討論和分享。 陳淑莊Tanya是政界紅人,相信我不用多加介紹了。席間她除了分享了在競選期間,在互聯網進行宣傳是的諸多限制,同時亦提及到近期除了博客以外,如何透過在Facebook建立的群組,策動草根式的社會活動。像近期在大浪西灣事件中,網民的力量便正好發揮了正面的作用。 第二位出場的是棄娛樂圈而從商的袁彌明,她甫一開場,便立即如數家珍般,透露了她怎樣在無心插柳下,透過她在個人網誌及YouTube上分享好些美容產品的短片,進而豁出來大攪的網上商店—袁彌明生活百貨。 緊接出場的,是網界人稱「多功能美女」的王穎。她是我在Yahoo!BLOG認識的網友,我經常笑說她究竟開了多少瓣生意,她每天由星期一至曰二十四小時,工作都好像排得滿滿,但原來,她的無處不在,多少又與社交媒體有關。 下半場,則分別有來自香港海港城的營銷部主管Karen Tam、明報OL網的策略發展及市務總監Jackie Lam,以及Sony Ericsson的營銷總監Michelle Au,一起與我們分享了她們作為一名女性營銷人,如何在營銷策略上充份利用網絡媒體來進行品牌推廣,當中有不少成功例子,都反映出這三位「女當家」在工作上既心思慎密,同時在決策上亦不失大膽創新,「勇」字掛在胸前。 作為明報OL網的掌舵人,Jackie Lam與我們分析了女性網民在網絡社區熱愛分享的特色,以及她如何透過網絡社區,籌辦不同的分享活動,以至創造網上購物的商機。 以Lady嘉嘉這身份在新浪微博出現,坐擁三萬六千多名紛絲的Karen,無私地分享了她從Facebook到新浪微博,如何替香港海港城建立起一個具十多萬名紛絲的龐大網絡社群,箇中訣竅,除了她雖然身為主管,也一定會親自落場參與外,Karen一字記之若「勤」。 最後壓軸的,是來自Sony Ericsson的Michelle Au,她除了和我們分享了好幾個Sony Ericsson線上線下的成功營銷個案外(譬如很多marketers都既愛且恨的X10 Mini糖果機),她亦指出了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女性在選購高科技的電子產品時,你跟她們講什麼功能什麼速度什麼記憶體等等,一律也會成為「耳邊風」的,不能一見鍾情的話,其餘就免談了。 當日六位主講嘉賓,一一都的確是巾幗不讓鬚眉,口才了得,但讓我了解到多了一點的,就是女人錢表面上是很容易賺,但如果作為廣告公司或媒體代理,女性廣告客戶的錢,絕對不易賺。 就當日所聽到的幾個個案而言,發覺她們總有自己的一套本事,能「善用」所有可不費分文的資源,包括眾多的社交媒體網絡又或者是其個人的人脈網絡,從中發揮最大的效用。 想向她們的荷包打主意?你真的先要絞盡腦汁想想如何說服她們,因為她們可能會說:「我赤手空拳已能做到這地步,你還能給我提供什麼附加價值?」

抽水廣告之唔抽你水對唔住自己

廣東話教室:「抽水」者,在人家的事件中借題發揮從中取利,或者是趁機引人注意製造話題。 較早前(至目前為止仍未解決)的iPhone 4「天線門」事件,可能見群情洶湧,於是很多人亦人罵我又罵,iPhone的死對頭借故趁火打劫順勢抽水當然亦無可厚非,都怪你Steve Jobs當日強行自辯時硬要拖其他同行落水,先撩者賤,你不仁我當然不義。 率先搶閘抽水的,是為近期靠Android成功反彈的Motorola,廣告標題取材自1985年Phil Collins的著名唱片名稱”No Jacket Required”。 這招「抽上抽」我覺得有點兒眼低手低,本身這件事已經是抽人家的水,就連廣告標題也要多抽一重,哎唷,但你即使要抽也抽些近期一點的好不?除非你Motorola打算只賣手機給我這類老餅,不然的話,我猜這一代的80後90後年青人,十居其九是不會get到你這個爛gag的。 緊接而來「抽水」的,還有Samsung,這個廣告,表面上平舖直敘,大大個字”Hello”然後用少許graphic上的處理,將兩個L字變成顯示接收強弱的條碼,告訴你我們的手機接收無問題。 表面上,這招指桑罵槐,雖牽強但尚可吧(接收強弱其實也與用什麼台有關吧,這是否其實在諷刺AT&T還是Apple?),不見得有什麼新意,再加上,玩signal bar做graphic的稿,印象中見過太多次了(Cingular連TVC都拍過了)。 但如果你是Apple Geek如我,見到這個稿的話,便會覺得”Hello”此字用得別有用心,作為Apple粉絲,心裡總會有一條刺,為什麼呢?因為”Hello”雖然並非Apple專有,可卻是Apple廣告中常見的標語,最經典的,莫過如當年的第一個Macintosh廣告,就是簡簡單單和你Say “Hello”,之後在不少Apple的廣告中,”Hello”已成為Apple 新產品的品牌式標語,其中,當然包括了iPhone。 向來討厭任何抽水廣告,這兩個廣告也不例外,我認為如果Motorola和Samsung認為自己是足可與Apple平起平坐的大品牌(除非他們覺得不是),做這類廣告只會顯得自己小家,有膽量的話就來個正面「隻揪」,你看老Steve不是直接拖你們落水嗎?那會如此投鼠忌器? 我覺得,這兩個廣告除了可以讓非iPhone用戶能有點沾沾自喜外,其實他們的效用不大,看過了,大家都是笑完就算,要買iPhone 4的,始終會不顧一切繼續排隊。就正如下面這條短片中,嚷著要買iPhone 4的那位朋友一樣,任你用盡最理智的方法去說服我,”I don’t care”。

率先試玩PlayStation體感手掣MOVE!

歷經疲憊的日本經濟,加上內部業務的大規模重組,在剛過去的星期四(7月29日),Sony卻公佈了其第一財季(4-6月)的業績報告,終於曙光初現,成功地轉虧為盈,純利達2.94億美元。 Sony並非發明了一部新的印鈔票機,而是除了大幅削減成本外,更主要受惠於其液晶體電視,以及其遊戲機/軟件的強勁銷售所帶動。 作為旗艦產品,PlayStation 3 Slim更因為以進取的價格推售,在過去一季的銷售數字,亦較諸去年同期,達到雙倍增長,售出了超過240萬台。 反觀曾經以Wii橫掃全球的Nintendo,由於缺乏新產品及遊戲軟件的帶動來刺激銷售,今季卻出現虧損,達2.87億美元。 我不是忽然扮起財經專家來,其實我向來都喜歡留意好些公司的財務表現,因為這往往是該公司產品銷售的寒暑表,直接告訴我們,這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信心指數。 事有湊巧,在報紙讀到Sony業務反彈的同一天,晚上我卻有幸被邀,以博客身份參加了率先試玩PlayStation 尚未推出新產品MOVE體感手掣的活動。 有了Wii的珠玉在前,體感操控遊戲已不是什麼嶄新事物,更何況,XBOX 360的Kinect的「零手掣」體感操控,在form factor而言,已先在口水戰上贏了一仗,MOVE要突破的話,一定有難度。 我本身家中已有PS3,但日常主要還是將此主機當作家中的Media Center用途為主,偶爾才會玩一下家裡用來「看門口」的兩款遊戲—GT5 Prologue和Tiger Woods PGA Tour,一直有考慮過買Wii,但覺得如果買一台只以打機為用途的主機,好像有點浪費吧,我為人孤寒(吝嗇),所以還是在人家的家裡玩就算吧。 如今PS推出這款新手掣,其實對我這類一直想嘗試體感遊戲的「輕」玩家而言,確實是相當吸引的。 9月15日才會作公開發售,但當晚我在香港Playstation的辦公室,便有機會率先試玩了即將與MOVE這體感手掣一起推出的多款遊戲。 「比Wii好嗎?」知道我去了試玩的十個朋友中,九個也這樣問。 老實說,除了「功夫滑仔」這款以香港橫街雜巷取景,以全身動作駕駛加功夫閃避的新遊戲在思維上較具突破,如果你硬要將MOVE和Wii比較,可能真的欠奉。 「功夫滑仔」的宣傳片,連Rap也是用廣東話Rap的,地道過地道綠茶。 但PS3此仗打的,卻不是單憑在硬件上的硬拼,在遊戲軟件而言,由於畫面和音響上已佔上風,新手掣便有助提升產品體驗,對於我這類已有PS3入屋的玩家而言,誘因頗大。 我不是體感遊戲的老手,沒資格說什麼了。但看過不少評測報告,都認為MOVE的強項是準繩度及其體感變化的層次感,這都是前者有所不及的。 我最喜歡那款遊戲?除了「功夫滑仔」,我玩得機不離手的,便是「Time Crisis」這款射擊遊戲,由於瞄準器的反應快而準,投入感倍增,射擊對手時亦十分痛快,呵呵,真的是減壓佳品。 暫時官方發表的MOVE套裝定價,基本組合的Starter Pack(內含MOVE手掣、PlayStation Eye攝影機及體驗版遊戲合輯碟一隻)售價是$499,但其餘的幾款套裝,一般包含基本組合另加一至兩套遊戲,售價亦只是$699,我覺得更為化算。 不說不知,今回MOVE的全球開售,香港居然將與美國同步,並比日本更早推出,就連那款主打遊戲「功夫滑仔」也是以香港為背景(連對白也有廣東話),看來PlayStation方面真的十分重視香港市場呢。 PlayStation MOVE的官方宣傳片,很期待用MOVE玩Tiger Woods PGA Tour呢。